例一 颜某,男,47岁。l997年6月3日初诊。
主诉及现病史:胃脘疼痛3年,加重l年。胃镜检查诊为浅表一萎缩性胃炎,屡经西药治疗,迄未见效。现症:胃脘胀痛灼热,少食即饱,恶心,进食后暖气频多,口苦口粘,肢体困重,倦怠乏力,大便臭粘不爽,小便短黄。素来有进食煎煿厚味、醇酒过量史。舌质红,苔黄腻,两关脉弦滑,尺中细数。
诊断:胃脘痛。
辨证:脾胃湿热,阻遏气机。
治法:清热化湿,理气降浊。
方药:自拟清热化湿汤加味。
处方:黄连9克,黄芩l0克,蒲公英l5克,栀子10克,厚朴10克,佩兰10克,薏苡仁l2克,半夏9克,陈皮10克,竹茹10克,白蔻6克,枳实9克,大黄4克,木香l0克,赤芍9克,甘草3克。每日一剂,水煎分二次服。嘱忌用辛辣油腻之品。
l997年7月2日二诊:服药24剂,大便已恢复正常,上方改黄连7克,去黄芩、大黄,又服l2剂。
l997年7月16日三诊:行胃镜检查,诊为浅表性胃炎。守方服1个月,诸症均减轻,胃脘隐痛,纳食增加,苔略黄腻,脉象弦细,予“鲁胃宝”(作者验方,本院制剂)。连服2个月后,又行胃镜复查:浅表性胃炎已愈。l年后随访,未见复发。
按语: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因酒食不节,损伤脾胃,导致脾胃湿热证者渐多,大约占胃脘痛就诊者的40%。表现为脘腹痞闷,脘部灼热,嘈杂疼痛,呕恶厌食,口苦口腻,肢体困重,大便干结或不爽,其味臭秽,小便短赤;或兼有身热起伏,汗出热不解,面目皮肤隐黄,皮肤瘙痒,舌体胖大边有齿痕。舌苔黄腻,或有舌红,脉象濡数或弦缓。
在治疗上,脾胃湿热证宜清胃热、化脾湿。但因湿为阴邪,易阻遏气机;胃腑失于通降,气郁可化热,故二者多兼气机郁滞。因此,在清热化湿的前提下,亦佐加理气之药,以调畅气机,气行水湿行,气行则火降,从而有利于湿热的祛除。方中黄连、黄芩、蒲公英、栀子、竹茹、枳实清胃热、和胃气;厚朴、佩兰、薏苡仁、半夏、茯苓、白蔻、甘草化湿健脾;陈皮理气,与枳实、半夏、竹茹相伍又能理气降逆;白蔻性温味辛,可制约连、芩、竹茹之寒凉,芳香气清,适于湿浊阻胃之呕恶,与枳实相伍,一升一降,有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。现代研究证实,清热、化湿、理气药能促进胃动力,调节胃液分泌,消减甚至消除胃黏膜充血、水肿、糜烂等炎症反应。
例二 宋××,女,46岁,农民。2018年3月27日初诊,ID号:6000211610。
主诉及现病史:胃脘胀满疼痛不适半个月,半个月前因与他人生气,随发胃脘胀满,疼痛不适,伴嗳气,反酸,口气较重,舌苔薄黄,脉沉弦。
诊断:胃脘痛。
辨证:肝胃不和,胃热失降。
治则:疏肝理气,和胃降逆。
方药:自拟理气和胃汤加减。
处方:木香12克,厚朴12克,陈皮10克,法半夏9克,砂仁10克,紫苏梗12克,炒六神曲15克,炒麦芽20克,竹茹12克,金银花12克,炒莱菔子8克,枳实12克,蒲公英15克,海螵蛸15克,柿蒂7克。7剂。
用法:水煎服,每日一剂。嘱禁忌辛辣油腻之品,保持心情舒畅。
2018年4月2日二诊:患者服药平稳,胃脘胀满情况基本消失,偶有嗳气,已不疼痛,维觉口干,舌苔薄黄,脉沉弦。上方去金银花,加麦冬12克。续服7剂,用法与禁忌同上。嘱服完7剂后如无明显不适,即可停药。
按语:本例是因肝气郁滞,犯及胃腑,致胃气上逆,故用上法而获效。方中木香、厚朴、陈皮、莱菔子、紫苏梗、柿蒂疏肝理气降逆;半夏、砂仁、炒六神曲、炒麦芽和胃降逆;蒲公英清热;海螵蛸抑酸和胃。二诊加麦冬养阴生津。辨证准确,用药及时,故效果显著。
例三 孔某,男,58岁。1993年3月31日初诊。
主诉及现病史:罹胃病20余年,加重2年余。胃镜及病理诊断:慢性萎缩性胃炎。患胃病多年,屡经治疗,迄今未效。现症胃脘胀痛,纳食量少,进食后脘胀嗳气,胃脘灼热干涩感,口干少津,倦怠乏力,大便干结。近日来胃痛频作。
诊断:胃脘痛(慢性萎缩性胃炎)。
辨证:胃痛日久,久病入络,胃阴已伤,胃失通降。
治法:辛柔通络,养阴和胃。
处方:生白芍12克,木香9克,香附9克,苏梗9克,延胡索10克,川楝子9克,枳壳9克,麦冬10克,生谷芽12克,甘草3克。水煎服,每日一剂。
1993年4月15日二诊:服上方12剂,痛势大减,又以滋阴通降法治之。
处方:沙参15克,玉竹15克,麦冬10克,生白芍10克,佛手9克,八月札12克,苏梗9克,荷梗12克,香附10克,白花蛇舌草15克,丹参15克,三七粉3克(冲)。服法同前。
1993年5月4日三诊:服药15剂,胃痛止,灼热减,口干亦轻,纳食增进,大便畅通。为彻底治愈,上方加减续进30剂,饮食如常,稍有口干,精神体力转佳。复查胃镜:胃窦部米粒大之隆起及点状糜烂已消失。仍守原方加减出入,调治两月余而愈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