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×,男,65岁,农民。2008年6月27日就诊。
主诉及现病史:自诉因长年侍奉80多岁的老母亲,起早贪黑,每夜还要起床数次。自去年冬天因起夜受凉,渐发寅时小腹不适,腹痛欲便,便后舒适,每因着凉或饮食生冷而症状加重,按慢性肠炎治疗半年不见好转。因惧怕自己身体不支后,无法侍奉80多岁的老母亲而求予诊治。诊见患者面黄,消瘦,每日丑时即开始腹痛不适,继而腹泻,至天明泻3~5次,伴完谷不化,乏力,脘腹发凉,纳差,精神不振,面色恍白,腰膝酸软,舌苔薄白,脉象沉而无力。
诊断:五更泻。
辨证:脾肾阳虚。
治则:温肾健脾,固肠止泻。
方药:自拟温肾止泻汤。
处方:党参20克,炒白术12克,茯苓15克,车前子12克,炒山药15克,炒白扁豆15克,薏苡仁18克,芡实30克,肉豆蔻9克,补骨脂9克,陈皮6克,防风10克,白芍12克,炮附子6克,甘草3克,大枣6枚。
用法:头煎40分钟以上,二煎30分钟,两煎混合,分早晚两次温服,每日一剂。
2008年7月7日二诊:服上方10 剂,症状无明显改善,仅腹痛稍减轻,腹泻次数如前,脘腹发凉,舌苔白,脉沉无力。考虑患者经常起夜受凉,且经中西医久治不愈,结合腰膝酸软,脘腹发凉之症,应为脾肾阳虚,尤其肾阳虚较重所致。因此,在治疗上应取其“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”之意,加重温补肾阳之品。
处方:党参30克,炒白术15克,茯苓15克,车前子15克,炒山药20克,炒白扁豆20克,薏苡仁20克,芡实30克,肉豆蔻12克,补骨脂12克,白芍12克,干姜9克,炮附子6克(先煎半小时),吴茱萸4克,赤石脂12,延胡索12克,甘草3克,大枣6枚。用法同前,每日一剂。
2008年7月16日三诊:服上方8剂,腹痛大减,改为卯时后大便,日2~3次,质软渐成形,时而感胃痛,舌苔白,脉沉但较前有力。药已中病,力显不足,上方加量。
处方:党参30克,炒白术15克,茯苓20克,车前子20克,炒山药30克,炒白扁豆20克,薏苡仁30克,芡实30克,肉豆蔻12克,补骨脂12克,白芍12克,干姜15克,炮附子15克(先煎半小时),吴茱萸6克,砂仁9克,赤石脂12,良姜6克,延胡索12克,甘草3克,大枣6枚。用法同前,每日一剂。
2008年7月30日四诊:服上方12剂,面色渐转红润,腰膝酸软、气短乏力消失,偶有腹痛,每日大便1~2次,有时因受凉而大便次数稍有增多,继续用药则恢复正常。舌苔白,脉沉有力。考虑患者久病体虚,恢复较慢,虽有好转,欲求痊愈则较难,须继续服药巩固治疗方能圆满,故以上方稍作调整续服。
处方:党参30克,炒白术15克,茯苓20克,车前子20克,炒山药30克,炒白扁豆30克,薏苡仁30克,芡实30克,肉豆蔻12克,补骨脂12克,干姜15克,炮附子20克(先煎半小时),吴茱萸6克,砂仁9克,赤石脂15,良姜9克,炒麦芽30克,白豆蔻6克,荜茇5克,甘草3克,大枣6枚。用法同前,每日一剂。共服药20余剂,2008年9月10日因来院办理新农合报销药费,随访其症状消失,恢复正常。
按语:顽固性五更泻”是慢性五更泻的重型虚症,多因久治不愈,病情反复缠绵而成。西医治疗效果欠佳。笔者根据中医基本理论认为,本病是因脾之阳气与肾中真阳不足,命门之火不能助脾胃腐熟水谷、温煦脾土,运化失常,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所致。正如《景岳全书·泄泻》篇指出:“肾为胃之关,开窍于二阴,所以二便之开闭,皆肾脏所主,今肾中阳气不足,则命门火衰……,阴气盛极之时,即令人洞泄不止也。”又言:“浅者在脾,深者在肾。”因此,在治疗上,针对本病肾阳虚衰为主的特点,必须重用温补肾阳的附子、干姜、补骨脂、肉豆蔻、吴茱萸等,配合益气健脾、固肠止泻的党参、白术、山药、赤石脂等药物,且坚持长期服用,方能取得显著疗效。其次在治疗过程中,宜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,注意饮食调节,进食宜消化、少渣、低脂食物,忌食生冷之品,随时注意顾护胃气,避免复损脾肾之阳,以确保治疗效果。
|